金寧鄉各村概述 | 台灣美食網
現在從北山到南山烏沙頭,十餘萬片石條林立在沙灘間,蚵田綿延數公里,不但維繫了古寧頭人四百餘年的生計,更蔚為金門壯觀獨特的海岸景觀。因獻可公倡議種海蚵,有公鄉里, ...
古寧頭除了「古龍頭」之稱外,昔日另有「佳里頭」之別稱。明代以後,李氏分居南、北山、林厝開拓,而日滋繁盛,且充分利用古寧港內埭田興漁鹽之利,並於遼闊海埕栽植蚵椿,而成為金門最大海蚵生產地,固昔諺「日出食田坵,落雨食蚵都,日赤食鹽坵」(須以閩南語唸便覺其話意)意即日出而作,有耕田自有得食﹔蚵都指蚵田,雨多蚵肥收成好﹔日赤即烈日,是曬鹽最佳時刻。古寧頭有此美好山川形勢,任天候如何變化,百姓依然有生活憑據,無憂凍餓,真是「佳里」聖地之「頭」也。 古龍頭從最早來此地開拓曾從龍家族起,迄今約有八百年歷史,先後有曾、張、李、錢及其後來此落戶的楊、魏、胡等家族來此墾拓,且都留下開拓遺址遺跡,或子孫在此定居。
古寧頭--自古文風鼎盛、民國二年有鄉僑李森佑先生,事業有成、衣錦榮歸獨捐銀圓開辦「古寧高等小學」以李氏宗祠為校舍。民國三十七年,旅菲華僑李炳忠、李朝木,李增糞、李增填等人籌募美金一萬餘元,鄉紳李炎朗購地供建,於今日古寧村辦公處興建「洋樓式」校舍一棟,易名為「古寧私立小學」。惜民國三十八年古寧頭戰役,國軍為應工事需要,竟然將之拆毀,是為鄉土文教浩劫,民國四十二年,遷至北山「四公宗祠」上課,改為縣屬,更名為「古寧示範國校」。民國四十七年,借用祖祠校舍再遭砲火擊燬,校址再遷移北山「提督衙─振威第」上課,並易名為「北山國民學校」。民國五十二年,地方發起損資興學,更名為「古寧國民學校」。民國五十六年,鄉僑又增建教室十二間,其後因實施延長國教為九年,金門國小名稱全面改制,易名為今之「古寧國民小學」。溯自創校迄今,已屆九十一寒暑,期間雖然經歷烽火戰亂、遷移重建之苦,然始終秉承國家政策,以培養健全國民,實踐教育救國為一貫努力目標。如今教育成果輝煌,培養多位博士、碩士、將官等------人才輩出。
海島金門,是個在一般的世界地圖上幾乎找不到,卻能在國際間擁有相當知名度的地方和捍衛台海的英雄角色──古寧頭扮演着重要的挑戰,飽經戰火的試煉予衝擊「平時是良民,戰時是良兵」,近半世紀以來的古寧頭,在戰爭的陰影和禦放的信念下生存著,生活上的點點滴滴,無不與軍事有相當密切的關係,生活在一起、戰鬥在一起﹔同生死共患難,深刻表現古寧頭居民與國軍為捍衛家園所付出的努力。走過歷史,歷歷在目的不再是漫天的烽火,而是先人篳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