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里鎮 | 台灣美食網
人口—歷史人口.年份,人口,±%.1981,41,592,—.1986,40,428,−2.8%...玉里鎮人口密度僅93人/km²,在全國人口密度鎮排行之中位居次低(僅高於 ...
玉里鎮(阿美語:Posko;臺灣客家語海陸腔:Ngiugˋ liˋ zhinˊ;日語:玉里/たまざと Tamazato)位於台灣花蓮縣南部,花東縱谷平原中段,介於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之間,北鄰瑞穗鄉,東鄰豐濱鄉、臺東縣長濱鄉,西鄰卓溪鄉,南接富里鄉。全鎮面積約252平方公里,為全臺灣面積最大的鎮[註 1],鎮境內有秀姑巒溪及其支流豐坪溪、卓溪、拉庫拉庫溪(樂樂溪)、清水溪流經。
玉里鎮是東臺灣的地理中心,地處花東公路的中段,是位居花東縱谷平原北端花蓮市與南端臺東市中間的最大城鎮,並設有玉長公路可穿越海岸山脈通往另一側的長濱鄉、成功鎮,為東台灣的中繼樞紐。
玉里鎮舊稱「璞石閣」,其來源說法不一:一說是布農族的譯音,意思是灰塵,因秀姑巒溪縱貫境內,久不下雨則溪乾,風吹沙土蔽日;二說是出自阿美族語「派派可」之譯音,阿美族稱「蕨」為派派可,本地以產蕨得名;三說1875年台灣鎮總兵吳光亮越過中央山脈至玉里屯兵,見到秀姑巒溪畔佈滿純白的玉石(大理石),而這些大理石就如未磨的「璞」玉「石」,官兵在此又建立「閣」樓街道,故稱「璞石閣」。
本鎮原為原住民阿美族及布農族的接觸地帶。1829年,鳳山縣部分馬卡道族人遷至臺東平原,但受到卑南覓社的排斥,於1836年沿著新武呂溪展開搬遷,最後在今拉庫拉庫溪沖積扇的南側,亦即秀姑巒溪西側的長良里一帶建立部落,稱為大庄。開墾初期,以牛、豬攜入山地的方式,與布農族修睦,並換得穀物。但由於該地常遭水患,最遲在1845年,部落再搬遷至秀姑巒溪東側,仍名大庄(今富里鄉東里村),長良的大庄改稱為舊庄。之後鳳山縣、臺灣縣之馬卡道族人、大武壠族人及西拉雅族人紛紛東來,陸續在今玉里、富里、池上、關山等鄉鎮建立部落,1879年前後的《臺灣輿圖》一書,將這些部落稱為璞石閣平埔八社。定居於玉里之平埔原住民多為大武壠族。[1]
依據陳英〈臺東誌〉一文的記錄,1850年代玉里已有漢人進入定居,並與原住民從事貿易,但本鎮較具規模的發展,是到1875年受中路(八通...